九龍城侯王道上的建築只能用五花八門來形容,沒有兩幢是一致的。一塊垂直的霓虹招牌(現已碩果僅存)指向1954年開業的傳統潮州菜館樂口福酒家,酒家樓上的住宅向行人路凌空伸展,由柱廊支撐著,這種典型的戰前唐樓建築曾經遍布香港。樂口福旁是當舖、縫紉機店,而相隔不遠則是一幢高聳的新式住宅大廈。
Credit: Getty Images
Credit: Getty Images
Credit: Getty Images
融新匯舊是九龍城區 的特色,想認識香港其中一個歷史豐富且變化急速的地方,走走由社區組織最新規劃的九龍城主題步行徑最好不過。全長6.5公里的步行徑共分為五段,每段各有主題,由藝術到歷史、文化到宗教信仰,各自反映著九龍城的獨特面貌。遊客可以參加由粵語導遊帶隊的步行團,也可以自由行,隨心所欲地漫步其中。
這天,我跟著導遊陳詠琳探索路段二:「大宋遺址‧文史探索」,在九龍城土生土長的她邊走邊說,娓娓道出這區的前世今生。九龍城有不少潮州人和泰國人聚居,因此這裡特別多潮州和泰國商店與餐廳。
她告訴我:「我雖然是在九龍城長大,然而這個項目卻大大增加了我對這地區的認識。我學會了如何向遊客展示這裡的獨特之處,以及區內的民生面貌。」
我們途經啟德機場舊址,九龍城的建築深受其影響,區內至今依然滿布低矮樓房。啟德機場以航機升降時掠過屋頂的畫面聞名,在1998年啟德正式停止運作前,九龍城由於鄰近機場,樓宇高度一直設限,最高不能超過13層,所以即使時至今天,這裡一帶的大廈,高度仍然比香港其他地方較矮。
Credit: Kowloon City Walking Trail
Credit: Kowloon City Walking Trail
我們之後在宋王臺花園稍事休息。花園面積不大,由幾片灌木叢組成,兩旁全是車水馬龍的車路。花園一角豎立了一座大石碑,碑上刻著「宋王臺」三字。
陳詠琳告訴我們,石碑紀念的是南宋兩位年幼末代皇帝,而石碑則來自聖山上一塊45米高的大石。馬路後面原來就是那座聖山,但在1940年代二戰時遭夷平,刻著「宋王臺」三字的大石在此之前已被鑿下,移送到這個專門設立的公園保存,作為歷史的見證。
九龍城主題步行徑由聖公會福利協會規劃,規劃小組由建築師、設計師和社工組成,陳詠琳是小組成員之一。設立步行徑其中一個目的是維繫區內居民與社區,同時亦加強長者與年輕人、過去與未來之間的連繫。我們在路上便碰到各式各樣的居民,當中包括區內政客及撕紙藝術家敏叔,敏叔亦是九龍寨城公園的志願導賞員。
步行徑項目總監何穎儀曾跟分別5歲和10歲的兒子談到舊機場而有感而發。飛機在大廈天台低飛而過的景象對她來說印象猶深,但兒子們對這些卻完全陌生,當談起這些回憶時大家才意識到:「那是媽媽以往常見的香港。」
Credit: Kowloon City Walking Trail
Credit: Kowloon City Walking Trail
Credit: Kowloon City Walking Trail
步行徑的設計旨在鼓勵香港人和遊客放緩腳步,用漫步的形式認識這個城市。福利協會總幹事劉冼靜儀解釋:「漫步社區可以發掘許多細節和社區故事,就算市貌變遷,背後的故事卻依舊不變。我們可以從歷史裡汲取怎樣的經驗用來振興社區?長者有哪些人生智慧可以跟我們分享?」
項目的手機應用程式「躍變‧龍城」設有地圖及名勝標記,並利用虛擬技術,將景點活靈活現地呈現。雖然英語版和簡體字版的部分功能仍在開發當中,但程式現有功能已相當豐富,足夠讓所有使用者樂在其中。
九龍城雖然正隨著時間在蛻變,但昔日的影子依然無處不在。我們在區內穿街過巷時,陳詠琳指著一間用木板搭起的舊鞋檔說:「這類店舖都歷史悠久,但有許多已沒再營業了。」她表示,這些店主可能已離開該區,只剩下空店在區內留守。如果沒來侯王道走一趟,我永遠不會知道這些店舖的故事。
九龍城主題步行徑共設五段,大多交通方便,男女老幼皆宜。
路段一:寨城憶古‧管與不管
由賈炳達道起步繞著九龍寨城公園走一圈至侯王道,在公園內可欣賞繪畫精細的九龍寨城圖片和3D模型,運氣好的話還可碰到本地撕紙藝術家敏叔。
路段二:大宋遺址‧文史探索
探索九龍城的歷史,以及潮州人和泰國人對這裡的影響。途中可在啟德機場舊址和宋王臺花園稍作停留,懷古一番。
路段三:社區藝術‧牛與十三
在北帝街至新碼頭街一段,會途經由屠房改建的牛棚藝術村及色彩繽紛的十三街舊樓群。
路段四:海心留痕‧漫步海濱
拜訪以風水聞名的天然魚尾石,在海濱眺望維港對岸的天際線和萬家燈火,從中了解海傍一帶的變遷。
路段五:廟堂之旅‧我信我在
遊覽這段路徑,不妨留意附近的宗教場所及這些建築物之間的鮮明對比,包括碧綠瓦頂的北帝古廟和觀音廟,以及具現代風格的基督教聖匠堂。細小的福德古廟則因周邊發展,看上去像被擠到行人路中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