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升級您的網頁瀏覽器 你正在使用我們不支援的瀏覽器。如要享受最佳網站使用體驗,我們建議你升級至更新版本的瀏覽器—請參閱我們的 支援瀏覽器清單
  • 登入/登記環宇一家
    請升級您的網頁瀏覽器 你正在使用我們不支援的瀏覽器。如要享受最佳網站使用體驗,我們建議你升級至更新版本的瀏覽器—請參閱我們的 支援瀏覽器清單
    國泰航空

    關山萬里說長城

    漢學家吳芳思指出,萬里長城並非真是一堵萬里綿延不斷的城牆。即使如此,這些散落於中國北方的多段防禦牆,西起甘肅,東至山東,依然是人類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宏偉建築。吳芳思從多個長城遺址中精選四個最具歷史意義的地點,訴說長城背後的人物故事
    萬里長城
    發掘最佳票價飛往
    北京

    萬里長城的灰色圍牆和瞭望台,於蒼翠的山巒間蜿蜒起伏;這堵牆不單是一個防禦工事,也是一個權力象徵,象徵著中國悠久而輝煌的歷史。

    17世紀時,在滿清朝廷官至欽天監的耶穌會修士南懷仁曾宣稱:「即使將世界七大奇蹟加起來,亦無法與長城媲美」。1935年,毛澤東寫下「不到長城非好漢」的詩句。1778年,英國文豪約翰遜博士表示,到萬里長城參觀可以惠澤後世︰「你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會在子孫身上反映出來,他們會被人視為那個曾到中國長城一遊的人的後代。」

    「萬里長城」這個名稱有點誤導,令人以為這是一堵綿延萬里的城牆。長城其實是由許多段城牆組成,建築時間由公元前七世紀至16世紀,它們分佈的地點從中國西北部甘肅省的荒漠地帶,蜿蜒伸延至東部山東省境內陡峭的崖岸邊,其中有部分更延伸至海中。這些分佈於不同地點的城牆,組成了規模龐大的萬里長城。長城到底是否有萬里長呢?答案卻是眾說紛紜,估計長城的總長度介乎6,350至21,196公里(以現代考古科技推算的最新數字)之間。

    位於河北省和山東省部分的長城以磚牆建造,跟甘肅省內以黃土牆建造的大有分別,某程度上亦各有用途。春秋戰國時代,中國北方各諸侯國均有各自修建長城,以防外敵。到了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之後,將各段長城連接起來,並加以鞏固,以增強防禦能力。

    但直至秦滅漢興之後,才將城牆擴建,沿著絲路一直伸延至甘肅,反映漢代對西域的用心經營,其影響遠至中亞。到了漢朝末年,中國因邊患偃息,於是停止興建長城。這次停工,一停就停了逾1,000年。直到明朝時,由於北方的蒙古和女真等部族不斷興兵侵犯,構成大患,才又開始大規模修築長城。

    以下介紹四個不同地方內的長城遺址,每段城牆各自述說一段不同的中國歷史。

    萬里長城

    廣為人識的長城:

    八達嶺

    位於北京八達嶺的一段長城保存得十分完好,亦是外國王室及元首訪華時最常參觀的景點。踏上附近的居庸關,可以遊覽建於1345年(時值元朝)的雲台過街塔。下面的券門內壁刻有佛像浮雕及中文、藏文、八思巴文、梵文、回鶻文和西夏文的銘文,反映蒙古人統治期間,中國北方各民族文化交匯的盛況。

    八達嶺長城地基寬闊,可容五馬並馳,直達瞭望台,最陡峭的路段更鋪設了石階。16世紀時,蒙古族和滿洲女真族多次來犯,明朝政府於是以青磚加固八達嶺長城。防禦部隊在長城上多個碉堡、有瞭望作用的敵台及烽火台,必要時燃放狼煙傳遞軍情,以保衛京師。八達嶺長城亦是張藝謀近作《長城》的參考原型,戲中的長城磚牆寬闊,設有敵台。不過電影中的故事背景在宋代,當時這段以石頭和泥土築成的長城恐怕仍處於失修的狀態。

    令人頭暈目眩的長城

    令人頭暈目眩的長城:

    司馬台、金山嶺、古北口、慕田峪

    過去數十年來,北京附近的司馬台、金山嶺及古北口的長城段陸續開放,供人遊覽。這些段落均於16世紀時經過大規模的修繕工程,馬道大部分比八達嶺長城為窄,但沿途的山巒景致比八達嶺更為壯觀。

    司馬台長城全長5.4公里,建有共35座敵樓,依著燕山山脈而建,為長城中最險要的一段(膽小的人可乘吊車遊覽)。東接司馬台長城的金山嶺長城全長10.5公里,築有67座敵樓及三座烽燧,亦設有纜車。兩段長城均與長40公里、較為破舊的古北口長城段連接。

    明朝時,名將戚繼光於1567至1570年間一手統籌修整加固這段長城的工程。他早年長期率軍於東南沿海抵抗來犯的倭寇(據野史所載,其妻王氏亦曾成功守住一座臨海要塞),於暮年才著手修葺長城。英國於1793年首次派特使馬戛爾尼勳爵來華時,他亦曾登臨古北口長城。隨同他一起前來的貼身男僕Aeneas Anderson記下這次長城之行,他寫道︰「長城可說是人類史上最令人歎為觀止的傑作,構思宏大,修築長城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實在難以想像。簡言之,長城是一條優秀的軍事通道,中國的軍隊可沿長城從國土的一端行軍至另一端。」

    淒涼傷心的長城:

    山海關

    位於河北省東部秦皇島市的山海關矗立於長城最東端,有一部分從陸地一直伸延至海中,有「老龍頭」之稱。

    享負盛名的山海關同時也證明了長城並非固若金湯。1644年,明朝大將吳三桂降清,帶領清軍大舉入關。吳三桂向清兵投降,原因一言難盡︰他是遼寧人,家鄉就在滿洲腹地附近,然而他的舅父祖大壽早已向滿洲人投降,並曾向外甥勸降;但吳三桂一直效忠明朝,被崇禎皇帝任命為山海關總兵,鎮守此地。崇禎皇帝駕崩後,聚眾造反的李自成自號闖王,揮軍進佔北京後,將吳三桂之父吳襄殺害,令他決定借助滿洲人之力,讓清軍從山海關入關,一舉拿下北京城。

    山海關附近有一座孟姜女廟,用來紀念民間傳說中「哭崩長城」的孟姜女‭ ‬。

    傳說在秦朝時,秦始皇下令將六國昔日分別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,成為綿延萬里的長城。秦朝的賦稅制度規定男子須服徭役,參與國家的建築工程。孟姜女在丈夫被強徵到遙遠的北方去修築長城後,想起北方冬天苦寒,於是千里迢迢送禦寒衣服給丈夫。臨近山海關時,她收到丈夫已死的消息,於是伏於長城下放聲大哭,長城被她的哭聲震至崩塌,露出丈夫的遺體,她便將屍骨帶回家鄉安葬。

    不起眼的長城

    不起眼的長城:

    玉門關、嘉峪關

    甘肅省的河西走廊屬半沙漠,是一片位於群山之間的平原,位於古代絲綢之路上。在這裡你會看到一段截然不同的長城,那就是在敦煌附近的玉門關。以黃土夯築的玉門關建於2,000年前的漢朝,你仍可見到木結構上層層夯土中,混入了西河柳枝或蘆葦,以鞏固結構,不過現在已被風霜侵蝕出無數的坑紋。

    在這裡,玉門關僅僅是一堵土牆,作用是標誌多於防禦,但這裡亦是漢軍屯兵守衛西方邊境的要塞之一。土牆附近可見同樣以夯土方式建成的烽燧,士兵於烽火台上點燃煙火,釋出狼煙向其他駐守軍隊傳遞軍情。玉門關的烽燧遠高於周圍的小型烽火台。

    此外,甘肅省內還有嘉峪關,這座建於14世紀的明代關城以泥磚及夯土築成,是保存得最完好的明代長城,最近曾經修葺,其黃土城牆及四角的城樓屹立於沙漠之中,巍峨壯觀,堪稱「天下第一雄關」。‭ ‬

     

    中國萬里長城之外

    萬里長城天下間無人不曉,但其實中國還有不少巍峨壯闊的古牆。 以下介紹當中歷史最悠久、最宏偉及堅固的遺跡。

    西安城牆

    Credit: Quanjing

    西安城牆

    建造年代:14世紀(時值明朝),其後三度重修

    用途:守衛陝西省首府西安

    亮點: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城牆

    特色:箭樓設有大量箭窗,以便射擊入侵者

    城牆始建於明朝(公元1368至1644年),當初目的是抵禦外敵,現在則用來分隔西安新城和古城。城牆延綿14公里,高達12米,蔚為世上最大型古代軍事防禦建築之一,亦是全中國最完整和連貫的城垣。雖然城牆歷經數百年風霜依然屹立不倒,不過卻在1950年代差點讓路於社會發展,險遭「連根拔起」,幸而城牆最終沒有失守,不但獲大規模修復之餘,更被當局正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現時大量遊客和當地人均慕名而至,除了因為遺址的歷史意義重大外,城牆頂現時變成單車徑,因此不乏好動遊客前來消閒,單車徑全程約需90分鐘。

    苗疆南長城

    Credit: David South / Alamy Stock Photo / Argusphoto

    苗疆南長城

    建造年代:1573至1622年(時值明朝)

    用途:隔離苗族和漢族

    亮點:中國南方唯一一段長城

    特色:四周有綠蔭圍繞

    中國歷史上曾多次修築大型圍牆,將敵對族群分隔開來。明朝時期,苗族人民為抵抗朝廷的懷柔漢化政策,曾數次發起叛亂。這座位於湖南省湘西自治州,全長190公里的長城正是為了防止苗亂而修建,當中共有1,300多個大小哨站,供駐守士兵站崗。

    跟其他城牆相比,苗疆長城並非最為堅固,築牆的石頭亦相對較小,這是因為苗民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,不過這段長城仍被視為位處北方的萬里長城一部分。現時南長城只有一小部分仍然完整,並成為沿蒼翠山嶺遠足的好去處,而鄰近的鳳凰古城則是中國風景數一數二的美麗小鎮,兩岸山巒綠意盎然,沱江在中間流淌。

    鞏義古牆

    Credit: Imaginechina

    鞏義古牆 ‬

    建造年代:清朝咸豐末年(1861年)或更早

    用途:防衛軍事前哨基地

    亮點:最近才發現的古牆

    特色:隱藏於崇山峻嶺中

    很難相信今時今日,長達1,000米的古牆居然一直未被發現,這座深藏於河南省鞏義市高山的要塞,直至2015年才方為世人所知。由於只有少量文獻可徵,歷史學家只能倚靠建築本身去了解其過去。這座延綿1,000米的城牆環繞山頂而建,據此推測它主要用來守圍某座堡壘,而不是分隔敵對的勢力。它整體保存狀況良好,四面圍牆中三面大致完整,這全賴它位於中部偏遠地區的深山,地點極為隱蔽,周圍的陡峭崖壁和崎嶇地形令探險人士知難而退。

    南京城牆

    Credit: Quanjing

    南京城牆

    建造年代:1366至1393年(時值明朝)

    用途:守衛明朝帝都南京

    亮點:世上現存最長的城牆

    特色:磚牆用糯米砂漿黏合,做法是將水混入煮過的糯米和桐油

    南京城牆原本全長35公里,當中25公里的牆身基本依然完好,是世上現存最長的古代城垣。為了修築城牆,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(1368至1398年在位)下令全國118縣燒製城磚,將多達3.5億塊磚運送至南京築牆。根據太祖的要求,每塊城磚都要刻上負責官員或工匠的姓名,以確保大小和質量達標,數百年後磚上的字跡仍歷歷可見。中華門(古稱聚寶門)尤其值得留意,它是世上其中一座造工最精巧和保存情況最佳的防禦城門。

    平遙城牆

    Credit: Ray Wise / Moment Open / Getty Images

    平遙城牆

    建造年代:1370年起始建(時值明朝)

    用途:守衛平遙城

    亮點:圍繞中國最漂亮的古城

    特色:平遙有「龜城」之稱,因為從上空鳥瞰城牆外形像烏龜

    平遙古城有兩個世界聞名的成就:它是現代銀行業的發源地,更擁有宏偉壯麗的古城牆。平遙古城和城牆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,見證了多個世紀以來中國建築風格的流變。城牆原址為夯土城垣,歷史可追溯至西周宣王時期(公元前827至782年),不過現今看到的磚牆則是於明清時期(公元1368年至1912年)所建,當時的平遙已成為全國金融樞紐。城牆的深厚歷史,教考古學家讚歎不已。根據當地傳說,城牆上的72座瞭望台和3,000個城垛口分別象徵孔門七十二賢和三千弟子。平遙的市街美輪美奐、井井有條,不容錯過的景點得數明清古街,那是數百年來全縣城最繁華的商業區,而平遙文廟則為全國保存狀況最好的孔廟。

     

    主頁橫幅圖片:David South / Alamy Stock Photo / Argusphoto

    北京旅遊資訊

    國家 / 地區
    中國內地
    語言
    普通話
    機場代碼
    PEK
    貨幣
    RMB
    時區
    GMT +08:00
    氣候
    亞熱帶濕潤氣候
    國家 / 地區
    中國內地
    時區
    GMT +08:00
    貨幣
    RMB
    機場代碼
    PEK
    語言
    普通話
    氣候
    亞熱帶濕潤氣候
    發掘最佳票價飛往
    北京
    意見
    回頁首
    意見
    很抱歉。由於系統出現錯誤,我們未能處理您的要求。請稍後再試。
    很抱歉。由於系統出現錯誤,我們未能處理您的要求。請稍後再試。
    謝謝
    你的意見將有助我們提升網站的瀏覽體驗。
    若你有問題需要我們回答,請聯絡我們 尋求協助。